在上一章中我们分享了一些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建议,如何安放信息,并处理它,是我们做人生管理最重要的部分。
我们不需要去收集大量无用的信息,也不需要把文件夹分门别类整理整齐,那些都没有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给自己"灌输"无穷无尽的书籍,课程,文章。但是最后却没有沉淀和记忆,最终一无所得。
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陷入「收藏者谬误」,感觉收藏到就是学习到,但实际上「知晓某事」并不是「知道某事」。收藏更像是把信息搬运(而非加工),途中没有增加任何知识。
知识的意义就是帮我们做出好的决策,如果你的知识管理没有带来更好的决策,那么再好的知识管理技巧,对我们来讲就是失败的。
没必要捕捉 100% 的信息,大脑像个过滤器,只有不断改变过滤器,才能让信息真正输入到大脑,我们潜意识会默认过滤掉大量无用信息,这一点很难觉察到
在说明如何处理我们收集到的信息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去了解一下基本概念,例如 [[P.A.R.A 方法论]]以及[[卡片笔记写作法]]。
我们需要将信息收集起来,这其中可能有生活中的信息,自我的思考,书本的共鸣,甚至是他人的"名言"。无论是知识也好,信息也罢。第一步就是要收集。
卡片写作法中提到的一种方法是,用卡片的方式,把你感兴趣或者觉得自己将来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未来的自己使用。
以卡片(原子化)的形式记录,而不是笔记本,或者是标签
这里并不是说不需要笔记本或标签,而是说原子化这个原则。
我们需要知识可以从大片大片的信息中生长出来,自由自在的随心所欲的生长,而不在限定在的笔记本类别或者是固定的标签中
我们一直提及一个词,叫
生长
信息像是土块和肥料,被我们随意的放在花园中,而不是码放整齐,不乏其中有些小树苗(知识点)散落其中,只要我们加以处理,那么小树苗从土块和肥料中吸取营养便可以生长成大叔,并开花结果(知识体系)
如何生长呢?
有如下原则:
不要在所有的笔记上都进行总结
以共鸣为标准
为自己设计一个用的最顺手的系统
让笔记保持一目了然
认知大于回忆
问出更好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