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管理(四)适合自己的工作流
2024年4月12日
知识管理&精力管理

前面几章讨论了一些理论和概念,接下来是实操部分,如何让我们的理论落地,应该选用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落地

序章说了认知发展离不开三部分,输入、处理、输出。对我来说,我希望把自己的人生活动,包括生活,工作,爱好等等都融合进一套工作流中。

P.A.R.A. 方法论

这个时候就需要参考一下P.A.R.A. 方法论了。一个完美的信息组织系统,它能有效的支持你的当下和未来的工作,告诉你信息都被放在了哪里,以及当你需要的时候就能快速找到,并且不会被工具所束缚。

所以这个系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通用的(universal):包含来自任何来源的任何种类的信息,并且能跨平台兼容不同时代的信息管理工具。

  • 灵活的(flexible):能够与你之前的任何项目或活动所兼容,并且能兼顾未来的拓展性

  • 简单的(simple):不需要任何耗时的维护、编目、标记或重组,只需最低限度的维护、编目、标记或重组即可

  • 可操作(actionable):与任务管理和项目管理方法的无缝集成

  • 结果导向(outcome-oriented):构建信息的结构,以便能交付有价值工作

  • 模块化(modular):根据当前任务的需要,允许隐藏或显示不同级别的细节

  • 机动性强(opportunistic):从好的方面来说,是利用已经完成的工作,而不是需要专门的管理时间

P.A.R.A. 是 项目(Project)、领域(Area)、资源(Resource)、 档案(Archive)的简称。这四个一级分类涵盖了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所有类型的信息。 下面是每个模块的定义,也是这套方法论的核心。 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以及时间范围,是最小执行单位 领域:你日常需要精进的领域(所以你需要为此负责) 资源:你感兴趣的事情,也是支撑现在 Area 和将来 Area 的外部知识储备 归档:沉寂的内容,但也许对未来有用

P.A.R.A. 是一种组织信息的思路,但并不是某种具体的规范和教条,其核心是「根据信息的可操作性程度,对信息进行聚焦或转移

了解了 P.A.R.A. 的核心逻辑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工具构建我们自己的系统了,这时候你可以大胆的根据的自己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进行优化删减。

缓存(Cache)目录

首先,为了更好的收集信息,我增加了缓存,他用来存放日记和临时性的文档。 每天的灵感,网上阅读的文章,短视频的观点,深度阅读的文献,没有办法立刻进行总结的信息临时记录的地方,例如当你看到一句让你浑身麻发的鸡汤,或者看到篇别人写的让你感同身受的文章,又或者是脑子里突然迸发的灵感 缓存的好处是,我们不需要在这个阶段去思考究竟这个信息是数据哪个类别,哪个领域。当下需要做的事情是快速的记录,减少决策的成本,但是为了不把它当成是垃圾桶,参考计算机设计的思路,随时进行精确地处理和立即丢弃是有成本的,所以才有了缓存。

资源 (Resource)目录

我用来存放一些固定的不需要记忆,只需要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检索到的信息。例如账号密码,代码和 SQL,网址地址,随时需要查阅的资料,人脉卡片,教程等等,他是我们的知识储备库。

项目 (Project)目录

我对于项目的理解是,1、有明确时间;2、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3、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是买个卫生纸,带个钥匙之类的事情,只能认为是一个一个可以短时间一次性完成的任务。所以至少需要这三个标准才可以认为是项目,且每一个应该都可以与领域中的一项进行关联,保证自己的项目是为了某一个领域的边界进行拓展。 当有多个项目时,多个项目链接到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模块,这个模块会和多个模块组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需要属于某一个领域

领域 (Area)目录

领域和项目不同,它没有结束时间,他是你人生中需要为之负责和精通的领域。 当你不知道自己的领域在哪里时,他还会引导你进行思考,你需要做的就是明确自己的长远目标或者人生规划,不过大多数人都处于不知道自己应该为那些领域负责。 在这个目录下你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希望你的人生由哪些部分组成?你希望别人提到你给你打什么样的标签?你有什么事是需要长期关注、提高和丰富的?当你可以回答这些的问题的时候,你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也许会找到自己的目标并改变自己虚无的人生也说不定呢,笑。 对于领域来说,区别于缓存资源和项目,它需要你去一个一个字的敲出来,此处需要用到前文提到的[[费曼学习法]]和[[卡片笔记写作法]],敲的过程是你归纳输出的过程,如果你有机会对其他人教学,那就更好不过了,可以不定期的和你的朋友们讨论输出,也算是一种教吧,不过前提是你有一个愿意听你教且同属于终生学习者的朋友。

档案 (Archive)目录

一般的理解是"垃圾桶"。目的是让你目录更加整洁,给你的人生做减法,让你更加聚焦当下需要关注的领域,避免杂乱无章。但是我一般用于存放不经常使用和阅读的,按类别统计的文章

输入

系统有了之后我们需要把日常行为跟它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创建笔记,我的做法是,日记。

对你没听错就是日记,虽然我不是什么正经人,但是日记依然是我觉得有效的方法。

祝君且听我说完,我的日记有固定的结构,你需要做的事情是往里填信息。我分为这几项,分别是观察、思考、代办。观察会分为遇到了什么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工作中做了什么事情,这样的流水账用作记录。记录也可以继续细分到你每天都会做的事情,比如,读书,运动等等。工作中比如是主要职业做的事情,副职业做的事情。再比如你听到了或者想到了一句话你觉得不错,也记录了下来。

至于你今天看了文献看了书,做了什么总结,这种一句话两句说不清楚的事情,你需要重新建立一个笔记去记录,然后把笔记链接到今天的日记中。

这两种方式是最主要的创建笔记的方式。 创建时需要注意几个原则

  • 日记尽量提前做好模板,降低写日记阻力

  • 模板需要不断的优化,不断迭代

  • 不要专门抽时间写日记,把记录融入到日常习惯中

其实,有了日记你就可以在每月每年做回顾的时候,知道自己今年有没有进步,有没有获得知识,有没有学习到新技能,有没有开拓新认知。

除了日记和笔记之外,一些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反复阅读,提炼总结的文献和文章,以及生活工作领域的结构化知识,都是需要额外的处理,把信息收集好

处理

不管是日记,笔记,书籍,收藏是没有用的。由于我们使用的是原子化的方法去记录,进行总结信息就变得比较容易,像前面文章提到的生长这个词就十分贴切。

举例说明一下,例如我读了关于产品设计方面的书,每天读一部分,再对书籍笔记进行总结。工作中也会有产品设计的实施经验和思考的日记。另外产品设计是在我的"领域"中的部分,这个时候我就可以在领域中,把我对于产品设计理解和方法论,结合实践,去形成自己的总结,然后通过双向链接的方式把总结中提到的实践部分和理论部分,由日记和书籍毕竟链接。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不管我是复盘日记,还是再次阅读自己总结,都可以将知识形成网络,了解到自己知识是如何"生长"出来的

输出

最后,尽管我们写作的目的帮助未来的自己决策,而不是获得别人的赞赏,但是如果能获得他人的正反馈,这是一种不错结果。如果自己的知识对别人来说都是是有用的,可以轻而易举的学习的,那对于未来的自己来说,一定会更加容易做决策指导自己的未来。

所以为了让自己更加重视输出的内容,我采取的方式是,经营自己的博客,把自己领域中的知识用一种更易读更简单的方式归纳总结,放到博客中

博客搭建非常简单,这里推荐一个无代码的方案,那就是 THORN THORN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免费版已经够用了

继续阅读
所有文章
2024年4月7日

用户增长

©LeoLiusu 2024